“不存在”的雕像,“不存在”的女性

我们的城市对女性是否友好?前段时间,我们的专栏「友好城市大挑战」曾就现代女性的职场环境展开讨论,女性要面对的不便利甚至是挑战说明了我们的公共环境对于女性的生存需求有很多缺位和不了解。

就像是最近当有乘客反映未能在高铁上买到卫生巾时,卫生巾本应是应月经这个在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而存在的生活用品,却成为某些人眼中的“特权”,“女性不被看见的残酷事实和代价存在于你我生活中的每一处隐秘角落”。

而在职场上,“不被看见的女性”也是普遍现象,你听说过“玛蒂尔达效应”吗?

玛蒂尔达效应指的是一种性别偏见,人们反对承认女性的成就,并把她们的劳动成果和功名归于她们身边的男性,如男同事或丈夫、父亲等,这种现象在科学界、 艺术界尤为突出。

图源:维基百科

因被男性抢走成就而没有留名青史的伟大女性可有太多了,据豆瓣用户販売機的收集整理,如化学家拉瓦锡的妻子玛丽其实是他离不开的实验室伙伴,在科学研究方法的标准化有很大贡献,但却被教科书隐去;天文学家乔瑟琳·贝尔发现了脉冲星,但这项发现的诺贝尔奖却授予与其导师同属一个大学的天文学家;被蒂姆·波顿搬上大荧幕的故事《大眼睛》原型是作品被丈夫剽窃的画家玛格丽特·基恩……

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从过去到现在女性在职场上受到的偏见和歧视深深影响了女性就业环境,在由他书写的历史里,许多女性的贡献和功劳并没有被看见。

在历史上被迫“隐身”的女性就像是最近出现哥本哈根的国王新广场(Kongens Nytorv)中的一排没有雕像的底座。看不到宏伟、庄重的人物形象,路过的市民也十分好奇为什么只展示了一排光秃秃的底座?

这组“看不见的雕像”是丹麦建筑工作室BIG联合肯斯特夏洛滕堡展览馆Kunsthal Charlottenborg museum为了纪念玛格丽特二世女王登基50周年而建造的,同时也是为了纪念丹麦历史中无所畏惧的女性,讲述她们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却不为人知、尚未得到认可的故事。

50座纯白的底座环绕着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五世的雕像,其中49座分别代表一个伟大的女性人物,由前政治家Ritt Bjerregaard所带领的陪审团选出,包括丹麦女王Thyra Danebod、诗人Tove Ditlevsen、演员Trine Dyrholm、物理学家Inge Lehmann、教育家Natalie Zahle等。还有一一座未命名的留给人们定义自己心中的女性楷模,可扫码输入你心中的人选。

每个底座还附有一块镌刻着她们名字和二维码的金属牌,人们扫码即可了解更多关于这位女性的生平、职业生涯、在不同领域实现的成就等(亲测可扫)

丹麦女作家托马辛·吉伦堡,曾匿名发表作品

此次纪念活动将持续到今年9月18日,在展览期间,国王新广场被重新命名为“女王广场”(Dronningens Nytorv),BIG工作室还与珠宝公司Georg Jensen合作制作了一条项链送给女王,项链的设计正是50个底座的缩微版,由50个纯银块制成。

令人意外的是,哥本哈根作为世界第二大性别平等的国家的首都,男性雕像远远多于女性雕像,目前全市有70座男性雕像、26座动物雕像(包含美人鱼),但仅有5座女性雕像。该活动结束后,50座雕像底座将分布到哥本哈根各处,如中央图书馆、城市植物园等,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女王,更是为了能借此让人们更加认识到城市和公共空间中性别平等、社会多样性的重要性。

我认为,“看不见的雕像”是玛蒂尔达效应的一种巧妙表达,缺失的女性雕塑与城市中大多数男性雕像形成鲜明对比,就如同在男性所主导的世界中那些不被看见的女性、在各行各业缺失的女性地位。当被大多人默许的性别偏见成了肉眼可见的作品、展览,它所带来的冲击力能影响着人们去开展更多关于女性生存环境的思考。

女性 哥本哈根 雕像 玛蒂尔达效应 性别平等 性别歧视 性别偏见 丹麦 女王
“不存在”的雕像,“不存在”的女性
鲸鱼鱼鱼鱼子
2022-09-08 11:35:41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工作暂停,为韩女文学的第一枚诺奖举杯|灵感手抄本
爆火15分钟的数字艺术家,是怎么捕捉到那一刻的?|全时漫谈
他们吞下生活的五味瓶,变成笑话讲给我们听|灵感手抄本
绊住路人的“猜单词挑战”,答案就在题目里?
你这病,少上点班就好了
如果生活赐你悲剧,把它做成玩具吧!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