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观念艺术成了抽象难懂的概念游戏(甚至有时候是自嗨)的代名词,以至于它频繁出现在一些调侃甚至讽刺的语境里,让人下意识地想避而远之。实际上,“不好看”或者“不好懂”不应该成为衡量一个观念艺术作品价值高低的负相关指数(难懂级越高,艺术家越厉害,其作品越有深度),厉害的艺术家们玩起观念艺术,也能够找到合适的形式容器来承载自己的表达。
我们搜集了几位“直球型”艺术家写给地球的情书(饱含爱意、担忧、关心)来与你分享,来看看这些作品是否能够触动你吧。
# 足迹(FOOTPRINT)
被热门旅行目的照片骗多了的人会深有感触:有些景观需要身临其境,有些景观则的确需要站在高处俯瞰,抽离出来反而能更好地进入,感受它的美和震撼。而艺术作品也是一样。
来自希腊的视觉艺术家Krank利用希腊Mongonissi 湾附近一块被砍伐和开采出来的空地,耗时15天完成了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大地艺术项目——足迹Footprint。
从无人机拍摄的画面来看,一个巨型的脚印分开两边的绿洲,呈现出褐色和暗红交织的赤裸土壤。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作品几乎不存在什么美感,而美也并不是Krank追求的。透过「足迹」,他更希望人们感受到直接的震撼和冲击,意识到人类活动在地球上留下的破坏性痕迹。
和与光影嬉戏或者向风借来音符的装置类大地艺术不同,「足迹」略显粗糙质朴,概念也更加“直球”,但不得不承认,简单的形式并没有影响到作品本身的力量感,以及这背后创作者严肃的批判思想的表达。
况且,让大家都看得懂,又有什么不好呢?(此处很想@一些故弄玄虚的作品)
#黑烟旗帜(WESTERN FLAG)
2017年,爱尔兰艺术家John Gerrard在伦敦萨默塞特宫上演了一出“荧幕戏法”。他把作品背景放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Spindletop油田,这里是20世纪初在德克萨斯发现的最大油田,是德州油田繁荣时期的代表。经过一个时期的疯狂开采,Spindletop的石油资源已接近枯竭,只留下荒芜的赤贫土地。
Gerrard在荧幕上呈现的正是Spindletop被耗尽而后被抛弃的土地,荒凉大地上一根金属杆,顶部的小孔里不断冒出浓黑的烟尘,画面中光线不断变幻,浓烟也会呈现受风向影响不断变化的形状,让观众以为这完全是实时同步的直播画面。但实际上,黑烟也好、光线变化也好,都只是Gerrard利用实时合成图像的软件模拟出来的画面,素材也来自于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上实时收集到的综合摄影素材,完全是零污染的一个观念艺术现场。
而 Gerrard传达的观念显而易见,即对人类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消耗资源造成的恶果的揭露,借助萨默塞特宫这样一个聚集人群的场地,也把忧心环境危机的种子种到更多人的心里。
#大地之灯
如果你还记得2021年那场蔚为大观的浮梁大地艺术季,应该对马岩松这件作品还留有印象(常刷小某书的话也很难忘掉)。马岩松选择在浮梁县寒溪村的茶山上落地了这件作品,从茶园留出的小路慢慢爬上去,可以俯瞰整个山谷里的茶园、村庄,遥望更远处的山脉轮廓,感受到古人说的“山风为岚”的美好意境。
装置本身并没有什么高深玄妙之处,艺术家只是用半透明的织物(近看非常像放露天电影的幕布)将山顶上仅有的一小片树林保护起来,光线合适时,树影会映上幕布,像绘画又像雕塑。夜幕降临,装置里会亮起灯光,从村庄遥望过去像是一盏巨大的天灯漂浮在半空中。
#Ice Watch
Ice Watch来自于我们的老朋友北欧艺术家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几年前,埃利亚松将格陵兰岛周围水域中漂浮的30块冰川冰(它们都是因为冰川融化而从“母体”冰川上掉落下来的)运送到伦敦的公共场所,包括人流量最大的泰特现代美术馆、金融城彭博社总部等六个街区。不做任何保护措施,埃利亚松任由这些冰块在自然环境温度中慢慢融化,人们可以自由地上千触摸感受,甚至拥抱这些冰川的碎屑,据说它还会散发出独特的冰川咸味。
这场行为艺术堪称大手笔,但埃利亚松的表达非常简单,“当我们不断在说因为温室效应,冰川在融化,我们到底在说什么,透过亲眼目睹,每个人心里都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