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艺术家:一群对夜空示爱的大胆狂徒

 

人类第一次触摸到想象中的月亮,已过去了55年;而你上一次偶然为月亮停留,又是在多久之前?

登月是项浩大工程,赏月也同样是值得精钻的学问。如果不是手机日历提醒了“中秋”,或许渴望远途旅行的我们真的会忘记:明明只需在夜晚抬头,就能独占一份来自宇宙的静谧馈赠。

神秘柔和的氛围、阴晴圆缺的幻化,月之美学都难掩其独特。不满足于被动观摩的身份,艺术界也从未停止过对于“月”的解读与重塑。趁着中秋还没来,先偷尝一口艺术家眼中不太寻常的月光吧。

 

月球博物馆:

地球急需一场“治愈巡演”

月亮就像蛋黄酥里的蛋黄,够大才够震慑心魄。譬如英国艺术家Luke Jerram的巡回艺术品“月球博物馆(Museum of the Moon)”,就大出了百分之两百的回头率。

图片来源:lukejerram.com

月球博物馆的造型很简单:一座印有NASA月球表面图像的发光球形装置。

长达7米的直径注定了它出没日常场景时的“撞击感”,而皎洁的月光、由作曲家专门创作的装置的环绕声,则舒缓了庞大体积的视觉冲击力,萦绕上了一层静谧神圣的氛围。

图片来源:lukejerram.com

头顶着月光的米兰室内泳池、沐浴在月光下的鹿特丹TEC ART办公楼……就像月球的绕地飞行,这枚超大月球(只针对渺小的你我而言)也一直在地球各地忙碌巡演。

图片来源:lukejerram.com
图片来源:lukejerram.com

可除了目之所及的美,复制一轮抬头就能看到的月亮到生活里,到底能带来什么?

去年9月,在约旦河西岸难民营里,这枚月亮温柔地闯入了背井离乡者的生活,成为了他们内心具象化的希望。

图片来源:lukejerram.com

尽管以色列有许多干净敞亮的场馆可供“月球博物馆”展出,但Luke Jerram还是把目光投向了难民营。远道而来的月光笼罩着粗粝的墙面,显得格外温柔。

在长期弥漫硝烟的天空下,难民营中长大的孩子通常难以清晰地望见真实的月亮,他们甚至将这它视为一座逃离痛苦现实的热气球:“我坐在里面,放开绳索,就能带着它飞走吗?”

图片来源:lukejerram.com

非盈利性社区艺术组织Alrowwad的发言人同样这轮满月所触动:“有史以来第一次,阿伊达难民营和周边地区的人们将能够看到满月,而不会被种族隔离墙、催泪瓦斯烟雾、橡胶和实弹的阴影挡住,也不会听到痛苦者的尖叫声。有史以来第一次,月亮将很近,而不是在墙后面的天空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月亮在这里安慰那些痛苦的人,给他们自由和回归的希望。”

走下神性的殿堂,剥离掉繁琐花哨的外壳,去到真实的生活里,轻抚现实的苦痛。想必这就是艺术与月光共同的归处。

 

月球魔法师Justin Peters:

你所能想象的皆为真实

当单纯纪录自然景观的摄影过程再也不能满足艺术鬼才的野心,Justin Peters的月球魔法相册就诞生了。

“凡是你能想象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将毕加索语录视为自己的座右铭,这位数字艺术家在midjourney尚未被大众所熟知时,就靠自学的ps拿到了开启超现实主义表达的钥匙。

屹立于崖壁之上,月光被具象为细小发光的沙砾,瀑布般倾泻而下,流动的光华扯破了厚重的夜晚:

图片来源:jstnptrs.myportfolio.com

探险者用手电筒照亮了银白如绸缎的月光,故事感从山脊上流淌而下:

图片来源:jstnptrs.myportfolio.com

成为滚烫的篝火,在石堆里炙烤出睡前童话的温度:

图片来源:jstnptrs.myportfolio.com

一朵斑驳灰白的水母,凝滞“死寂”味道的月球表面和鲜红柔软的触须形成对比:

图片来源:jstnptrs.myportfolio.com

或许这就是开头提到的“月球博物馆”在难民营孩子们的眼中的样子,只要背上行囊,月亮就能带你飞往遥远自由的地方:

图片来源:jstnptrs.myportfolio.com

猩红的圆月如子宫般孕育着胎儿,象征着母性权力,诡异与和谐在画面中抵达平衡:

图片来源:jstnptrs.myportfolio.com

虽然Justin Peters的创作并不局限于“月亮”的主题,但他所诠释的奇妙月球却有令人滑入梦境的感染力。

想沉溺幻想不愿醒来的人,他的个人网站就是梦境入口:https://jstnptrs.myportfolio.com/

 

月球字母表:

当阴晴圆缺读作一首诗

如果月亮也会说话,它会用怎样的语言?

阿根廷电影制作人Leandro Katz记录下月亮的阴晴圆缺,并将不同的月相拆分解读,制作了“月球字母表(Lunar Alphabets)”,以自然界的规律作为纽带,轻盈地穿透了摄影艺术与符号表达间的壁垒。

图片来源@Tabacalera

继续把月相复制到键盘对应的字母按键上,极具霍格沃兹氛围的“月相键盘”就诞生了。

图片来源@Tabacalera

铺满月光的键盘,仿佛在传达着一种可能性:当你凝视着月亮的时候,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讯号,像是神秘的咒语,又像是虔诚望月者求得的神谕。

在2018年以“禹步”为主题的上海双年展中,Leandro Katz便展出了艺术摄影作品《天空两次坍落》,以月相重新谱写了玛雅诗句:“这一切在我们身上发生 / 一切发生 / 而天空两次坍落。(All this happened to us / All this took place / The sky fell twice.)”

在月亮的迁徙变换下,圣书中遥远的基切语也覆上了一层迷雾般的薄纱。

“夜晚本身就是一张稿纸。”Leandro Katz曾在采访中诗意地表达。

或许“月球字母表”本就是一件无意义创作。纵使精通了这门语言,也并不能在现实里偶遇沟通对象(至少在地球生物范围内)。但不可否认,唯有以亿万年为生命跨度的月相,才能高悬于现代文明无限迭代的洪流之外……还是建议多邻国开发这门新语言教材(bushi

最后是地域难度的课后作业:请翻译下段文字。(别问答案,这没人会)

 

地-月-地:

跨越宇宙的密电奏鸣曲

谈论地球上最杰出的赏月者,就不得不提到Katie Paterson。去年我们就为她的浪漫脑洞和超强执行力写过一篇特辑,传送门就放在这:Katie Paterson:宇宙级的浪漫异想天开(全都实现版)

既然都有人用月相写诗了,那么神作“地-月-地(E.M.E.)”也必须拥有姓名。

同等神秘,相对跳脱,这件作品并非单纯地读取月亮的讯息,而是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编译为摩斯电码,以无线电的形式输送到月球,再反射回地球上的发射地,完成一场跨越宇宙的往返旅行。

图片来源:katiepaterson.org

旅途的高潮也很耐人寻味。抵达月球时,部分无线电被月球表面的陨石坑和阴影吞噬,成为了停顿与休止符。乐谱变换的过程,就像月球亲自进行的一场浪漫改编。

图片来源:katiepaterson.org

直到地球人再度拆开这份礼物、播放它的瞬间,乐谱上未知的惊喜才会被真实地倾听。

迎接月球回礼的,是展厅内一台自动演奏的三角钢琴。漆黑的琴身如同渺远的宇宙,承载着独属月球的表达欲。

图片来源:katiepaterson.org

 

私人月亮:

请在孤独的时刻呼唤我

如果说平等照拂每位路人的“月球博物馆”是疗愈圣经,俄罗斯艺术家Leonid Tishkov创作的“私人月亮(Private Moon)”系列更像是隐秘的情绪绘本。

这是关于一座月型LED装置和一位孤独的旅人的故事。

图片来源:leonidtishkov.com

“在自家阁楼上,他看到月亮从天而降。有一次,她躲在一个黑暗潮湿的隧道里躲避阳光,却被驶过的火车吓到了。现在她来到他的家中,他为月亮裹上温暖的毛毯,用秋天的苹果款待她,为她备茶。待她好起来之后,他就带她乘船穿过黑暗的河流,来到长满月亮松树的高岸。”

童话般的故事,是Leonid Tishkov对这些超现实场景的解读。“绘本”赋予了冰冷的电子装置以人格温度,“月”既是“旅人”所追逐守护的陪伴者,也是他自我灵魂的另一面。

图片来源:leonidtishkov.com
图片来源:leonidtishkov.com
图片来源:leonidtishkov.com
图片来源:leonidtishkov.com

温柔划过夜晚湖面的孤舟、能将城市灯光尽收眼底的天台、簇拥着繁华商店的巴黎街头、新西兰朗伊托托如镜面般的湖泊……镜头在城市与自然中游走,为故事里的旅人和月亮选择了许多邂逅之地。

作品有意驱赶了“他人”的概念,无人之境的留白架构出了真空的感知场域,而这一系列艺术实验中的弯月装置则正如一面棱镜,折射出观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各式作品中虚拟的月亮,都是艺术家对复刻美感的执着。也许普通人没有让梦境穿透现实的艺术造诣,比起头顶一轮皎洁,埋头庸碌才是日常。但别忘了,行走在混凝土丛林,愿意“浪费”时间赏月的人,已经是浪漫本身。

如果今夜恰好失眠,记得见一见真实的月亮。

装置艺术 月球 Luke Jerram Katie Paterson 超现实主义 视觉创意 中秋 月亮
月亮艺术家:一群对夜空示爱的大胆狂徒
你明知道這故事詭譎
2024-09-03 14:41:58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时光飞速向前,而我只想回到千禧年的旧梦里|好物
计划精神过冬,是时候让“死人微活”了 | 太阳底下
定格在热成像里
祝我们热烈地活,也能敞亮地谈论死亡。| 灵感手抄本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