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CCC成都社群大会闭幕已经过去一周,一切又清晰地像在昨日。
十月最后一个周末,麓客岛上的天气转凉。通往社群街区的路旁,有行人发现了黏在品牌介绍KT板上的落叶和远处的鹿,发出感叹:“今年真的有种沉浸大自然的感觉”。
置身自然的主会场、纵横跨域的丰富议题、面对面展开链接的机会,今年“从行动出发”的主题像是一枚蛋从里面啄破了壳,指向更真实可行的解法。很多想结识的人、难忘的事、让人豁然开朗的方法论和醍醐灌顶的言语,都在这三天里悄悄撒下了种子。
不论你是否抵达现场,是时候一起回顾——在谈论“社群”的第三年,今年的CCC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谈论“可持续的好内容”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在麓客岛的这三天,“可持续的好内容”这个词组频繁地灌入求道者们的耳朵。
毋庸置疑,好内容就是一种产品力。只有低成本、源源不断的、自然形成可持续生态的好内容,才能长久地为商业项目注入活水般的生命力。
“做商业项目就像做杂志。”
主力论坛开幕的当晚,作为第一位出场的重磅嘉宾,万华战略研策部总经理詹向农抛出了一个很精巧的比喻:“做商业项目就像做杂志。”选品的主理人就像精心把控选题的主编,在这本“杂志”里,可持续的内容、成为时尚载体的自然建筑设计、贴心精致的运营、以及在这个时代下绝对绕不开的“社群思维”,几大维度缺一不可。
撇开宏大的分享议题,他拿紧挨着麓客岛的麓湖CPI为例,从这样一个具体的项目里,就能窥见商业编辑内容的醇熟体系。
借助微地形设计出台地与错层,水、岸、坡的关系诠释得恰如其分,移步异景却又不会让视野拥挤;少而精的店铺错落其中,从店内装潢审美到海报上贴出的派对邀约,都抛出了友好的橄榄枝;论细节,随机掉落的涂鸦导视、体贴入微的骑行友好台阶,都能抓住人们对逃离现代节奏、重拾纯粹生活感知力的渴望。
麓湖CPI项目负责人刘小晖在后来的营地环节中分享,她很赞同在做项目时保持适当的“焦虑感”。即便各项指标都稳定向好,但她仍然会持续地把CPI反馈的细分数据作为“指南针”,通过更精致的运营磨合这些内容,更适配用户的需求。
在PPT里,这座岛被拆解成各种可圈可点的商业思路,嘉宾的分享足够清晰直观。但最真实的理解,永远是在上岛走一走逛一逛、放开五感之后,才能获得——这也是大会最后一天“麓湖实景游学”日程,专门设置这条线路的意义。
从传统的封闭空间走向自然,这场游学更像一次纯粹的“秋游”。以CPI码头为起点,大家跟着导览介绍人一起登岛,置身于“平热淡景”的自然建筑设计理念、发现散落在路旁的艺术装置、与入驻商户店家面对面地唠嗑聊天……
当真正融入在地的生活体验时,便能惊奇地感叹:原来乌托邦式的生活也可以成为日常。不仅是CPI,为好内容而流连忘返的体验,也很容易从实景游学其他两条线路,社群之家和玄鸟湾的场域里感受到。
“内容发生器。”
天目里运营总经理王阳,也是今年CCC大会又一个赢得“满堂小板凳”的重磅嘉宾,展示了天目里如何用四年时间建构在杭生活。这座由普利策克奖建筑师伦佐·皮亚诺操刀的“大师作品”,每天都发生着好内容:剧场演出,艺术画廊,宠物友好市集甚至时尚走秀,这意味着年轻人永远能从中找到自己渴望的生活切面。
王阳提到,虽然大家熟知天目里“正在生长,未被定义”的属性,但“内容发生器”才是它更精确的内核。
内容生根后,像孢子般散落,冒出了由爱好和同频步伐汇聚在一起的社群。也正是这些人与人的连接,继续自下而上地催生内容,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特立独行。”
聚焦规模更小的独立小店,在玉林街头很有脾气的咖啡品牌FAMILIAR COFFEE的店长眼中,好的内容,意味着在店里展开“自己的精神领域”、树立独特性。故意跟芳草街撞缩写的店名、明目张胆整蛊消费者的点餐界面、时不时碰瓷经典的海报,甚至是门槛高得离谱的入会制度,让这家店不仅没“恼火”(方言里有“搞砸”的意思),还在开店头三个月就爆了业绩。
非标、独立,这些前缀都意味着跳出常规、操作上无法“复制答案”。但行走在这场大会里,你会频繁地发现这种熟悉感——相同的方法论涌现在不同的营地帐篷下、不同议题PPT中,甚至是热闹的岛集街区里。
好内容是长足的养分,而社群正是好内容的催化剂。
这也为回顾CCC大会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它并不是指向盈利的商业项目,但也贯穿了“编辑好内容”的特质:沿着共同的价值观出发,用松弛的空间、横跨多元领域的议题、高能量的场域去链接天南海北的人。
所有满分答案
都从“为谁而作”之中破壳
人,是CCC大会的核心。
没有人,则没有社群;没有求道者,则不存在道路本身。任何一例能把闲置空间激活的商业项目,一次掌声此起彼伏的业内论坛,一场凭低成本撬动极大在地流量的市集,一个长久地被用户记住的独立品牌,最初都诞生于一个原始问题:“为谁而作?”
为自己:“就是喜欢。”
像“热爱”“喜欢”这类似乎是理想主义者专属的字眼,在大会上并不罕见。毕竟理想背后的能动性是巨大的。
谈到装修门店初期的投入,GINO WU主理人邬勇说:“从没考虑回本,就是喜欢。”当初他虽然知道苹果木会比燃气昂贵不少,却一如既往地咬牙坚持了他认定的这份传统。这些从热爱上长出的内容,往往最能为场景赋予连接感。
为在地的人:“向生活提案,有时就是向生活提问。”
好的答案都是从好的问题开始的。和DEVOLUTION退化建筑的主创成员王琦在PPT里多次呈现的“他们在搞什么鬼?”一样,退化公园既探索了公共生活的可能性,也提供了一种刁钻的发问角度。
为什么要在老城区住宅的6楼楼顶建一座公园?王琦阐述,呆在城市里太久,就会感觉到公共生活被切割成了碎片,于是他们想把门禁卡锁住的小区公园归还给大众。
看似很难,但跳出常理,其实只需要“把一条街抬升22.8米”。所以,也就有了在顶楼一起喝酒的入驻店家、闲逛的邻居大妈、蜂拥而至参加市集的年轻人。
从生活出发,用洞察紧密捆绑,靠情绪价值填补缝隙。所有成功的在地化案例,都是一种对眼下生活的观察提问。而好的问题本身或许就是答案。
为使用者:“放权,让渡,弱连接,情绪价值。”
在聚焦房产议题的行动营地,“闲置空间如何激活”、“空间的公共性”是热门课题。闲置意味着价值的缺失,而能够定义价值的,从来都是使用者而非设计者。
“阳春白雪不赚钱。”
“廉价美学,能更好地利用资源。”
“空间的前置,是弹性可变。”
走到现场,而非在一张华图上定义现场;回归使用者的真实需求,而非以俯视的角度“安置”使用者。有使用的弹性,不过分侵犯边界,展露陪伴感,才算真正地有价值。
为我们:“社群只是手段,共同体才是目的。”
如果说所有回归到人的视角,都有一个共同的终点,那一定是“我们”。
当用户和主理人之间成为“我们”,意味着情绪价值和归属感。粗门创始人郭兵说:“‘一起’的意义开始胜过‘玩’本身。”
当市集主办方和艺术家、摊主成为“我们”,意味着全新的商业可能。MooCool蘑菇市集创始人邹昀希说:“摊主和主理人最大的价值,不在于今天他有没有给你交摊货费或者销售提成。我们不去碰他们原有的那块蛋糕,而是帮助他们创造更大的价值。”
当商户和商户之间成为“我们”,意味着拥挤的路变得好走。在独立小店的营地分享中,有人问炉坂LOBANG主理人吴甄翊营销方法论是什么,他回答:“同行都是朋友,朋友就是方法论。”
怎样理解“我们”二字?无非是从共同的价值观出发,抵达共同体与同盟。把社群作为绑定彼此的纽带,才能走得更长远。扎根成都的社区营造平台集火实验室,有一句让人过目不忘的slogan:每个人都是普罗米修斯。
CCC成都社群大会可贵的点,就在于把普罗米修斯汇聚成了“我们”,给了星星之火得以燎原的机会。
一场松弛而坚韧的行动者大会
一群人的“慢慢来,才更快”
回顾了那么多的议题、见识了那么多行业大佬,还剩下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除了足够硬核、足够值回票钱的分享,当你望向这场大会的“外沿”时,你还能回忆起什么?
“快乐、善意、松弛。”
打从一开始就完全不认生的梅花鹿,以及小心翼翼抚摸它的路人。
在LOOKLIVE帐篷下的演奏,和一直在鼓掌、大喊“安可”的人。
躺在岛集草坡的露营沙发上晒太阳的人。
在雨点和阳光漏下帐篷时,主动挪动自己身下的露营椅,给旁边听讲的人腾出荫蔽空位的人。
高举着手电,摇曳星光的千人会场。
……
不止是那些被视为“精华”的议题本身,连同这些体验,也都是社群带来的实感。
今年的行动者营地,场景体验策展人梁亮的分享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她提到了“策展思维”的三要素——人性化的服务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社交链接,沉浸的品牌空间叙事。
对CCC而言,这种拆解同样适用。足够好的内容、带着火种的人、一个高能量的场域,三者融合在一起,大会的意义也变得清晰可见。几十场分享,百余个共创方,并非所有揣着具体问题而来的人,都能带着具体可复制的解法踏上归程。
但社群,本来就是一群人“慢慢来才更快”的事。
由麓客社创中心与TOPYS共同发起的CCC成都社群大会已经迈过了第三年。2022年,大会以“社群”为名,首次把目光对准这一时代趋势;2023年,大会向深度挖掘,聚焦“自由且深层连接”的价值;再到2024年,这场大会又尝试把思维付诸实践,向更具实操性的维度突破,抵达应用的关键一环。
这场大会的舞台无限拓宽着外沿,而台下的同道者更在无限壮大。从有限的室内空间,拓展向能容纳千万人的整座麓客岛;从有限的行业结构,拓展向多元细分的板块内容;从问题的提出,到寻找真正的解答……社群这个字眼,逐渐也从一顶遥远抽象的“光环”,成为了附近具象的方法、体验和感触。
最后回到开篇的问题。今年的CCC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用从会场摘录的一句话作答:“请相信,无论到什么时候,哪怕我们只剩下划开一根火柴的力气,至少它的光能照亮一道时代的缝隙。”
没来过现场也没关系,点开这篇推文,或许就是擦亮一根火柴的开始——
2025年,我们一起再看CCC的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