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万物都可被“吉卜力化”吗

上周,OpenAI推出了GPT-4o模型,强大的图像生成功能瞬间引发创作热潮,各种经典滤镜的图片在网络上铺天盖地,其中吉卜力风格的图片占了多数。

只需一句简短的指令,人们就能置身宫崎骏的漫画世界,就连Greenpeace(绿色和平组织)也来凑热闹,将这个魔法咒语用在了环保行动里。

说实话,公益广告并不好做,既要避免严肃话题过度娱乐化,又要让信息尽量可读且好看,但Greenpeace还是带来过一些惊喜。

无论是之前通过考拉、树獭等濒临灭绝的动物紧紧抱住巨大手指的画面,呼吁人们动动手指发送短信,参与保护行动,还是将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等地标描绘成正在融化的状态,强调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都引起了不少关注。

这次Greenpeace释出的系列广告,同样选择在视觉冲击上做文章。

海报将温情脉脉的吉卜力滤镜应用到森林山火、洪水、充满塑料的沙滩等环境灾难的图像上,试图通过这种强烈的视觉反差,刻画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撕裂感,并用文案No filter can beautify the ugly truth of the climate crisis(没有任何滤镜能够美化气候危机的丑恶真相)作为补充解释。

在公益广告同质化的当下,Greenpeace借助热门的社交符号进行创作,确实提供了一种新鲜的思路。

但我们也不禁想问:难道万物都可被“吉卜力化”吗?

正如Greenpeace认为滤镜无法拯救面临环境危机的世界,那么这种一键添加滤镜的做法,就是广告的万能法宝吗?

事实上,人们总是先被图像吸引,文字则是后续才被留意到,甚至被忽视。在众多吉卜力化的图片里,人们是否会像预想那样停留并深入思考,需要打个问号。

这种将严肃的生态事实以漫画美学呈现的做法,又是否会消减原本的号召力?

Greenpeace的出发点无疑值得夸上一两句,但AI生产的版权争议同样存在。过去需要原画师花费数小时甚至数天完成的手绘作品,如今AI只需几秒钟就能生成,这不免是对原著作者权益的一种伤害。

虽然目前还不清楚吉卜力工作室是否会就此起诉OpenAI,但听说现在使用GPT-4.0直接生成吉卜力风格的内容,已经不如之前顺畅。当输入“宫崎骏风格”等字样时,系统甚至会直接拒绝生成相关内容。

不过作为宫崎骏老师的粉丝之一,只想说人们对吉卜力的喜爱,绝不仅仅因为温暖的画风。作品背后深刻的主题内涵、对人性的描绘以及手绘艺术的坚守,都是AI难以复刻的。

如果要将此运用于商业作品,不妨试试向原画师们发出邀请,或许会有更满意的结果呢?

Greenpeace 吉卜力 OpenAI 环保行动 生态保护
难道万物都可被“吉卜力化”吗
变身7
2025-04-08 08:17:21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小孩能看懂,大人能看深。”和群玉山聊聊他们的新作
这是一只大橘……猫?
“杀疯了”的《苦尽柑来》,是什么好东西?| 清醒蹦迪
黑暗隧道的尽头,是小狗在等你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