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简爱》自强奋进、最后团圆结局不同,《维莱特》全书笔调阴暗,处处都是愁苦和斗争。《简爱》中,一个秘密贯穿全书五分之四的部分,是带出故事发展的线索,而《维莱特》中,那个修女鬼魂只是恶作剧,可有可无,无非是增加一点紧张气氛(但我觉得不成功)。
这只是列举的一些不同之处,具体还是需要读者去品味。认识到这两本书的不同是很有必要的。看过夏洛特的传记,夏洛特写这两本书,均处于不同的心境。如果说写《简爱》时还对生活抱有希望,对爱情暗暗抱有憧憬,那么在写《维莱特》时,夏洛特更多地感到失望、痛苦和无法战胜命运的悲伤。《简爱》成为畅销书,可是《维莱特》就一直默默无闻,看看豆瓣上的评论数就可见。人总喜欢积极、喜欢受鼓舞、喜欢一点爱情的酝酿,《简爱》可以满足到;可是《维莱特》灰暗,突兀,主人公过分压抑,爱情高潮在全书近末尾才出现,然后又悄然落幕,这种不和谐感令大部分读者所不适应。
我承认我读某些章节时,也有不适应,例如在打雷闪电,众天主教学生祈祷时,露西的幻想,在更后章节露西服下镇静剂产生的幻觉,这些幻觉跟现实混在一起,仿佛疯人自语,很难明白。但想到现实中,夏洛特无法直白表达自己的痛苦,而将此写进小说,你就会明白这种隐晦了。
中文版的序写“爱情是《维莱特》压倒一切的主题”。我不同意这个讲法。我觉得《维莱特》这本书,描画了两个字—“命运”。爱情是其次的地位,是命运的其中一部分。
夏洛特先将其他角色摆在露西前面,虽然露西一开场就存在,但却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观察”其他角色的发展。这时候你常常忘记还有一个露西,是到小Paulina走后,露西这个角色才渐渐露出全脸。
失去家人的露西,不知道自己前途在何方。希望走出去赌一下命运,露西来到伦敦,受到伦敦忙碌繁华的鼓舞,坐船去更远的地方。最终,她从范肖小姐口中听到贝克夫人或许想要一个英语老师,于是在讲法语的维莱特城下船,然后在命运的驱使下,无意中去到贝克夫人家,被收留作为贝克夫人孩子的保姆,后来才华得到发挥,成为英语老师。
贝克夫人据说是以埃热夫人为原型。夏洛特曾经喜欢过作为她师长的埃热先生,可是却因为埃热先生是有妇之夫而最终不得爱。贝克夫人有才能,具有政治家般的阴险和冰一样的意志。露西说,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放在学校浪费了,假如是男子,她可以作市长,甚至更高的政治人物。贝克夫人善于窥探、跟踪和侵犯人私隐,所有一切都掌握在她手中,滴水不漏。
“利益是揭露夫人天性的万能钥匙,她的动机的主动力,也是她生命的起始和末端。”贝克夫人是个寡妇,曾一度想与约翰大夫结合,以便将一个有用的人留在身边。后来事情的发生也揭露她想嫁给表弟保罗,以便将他捆在自己的事业上。贝克夫人是一个追求利益而非爱的极致。
在学校假期里,露西经历了孤独无望、迷茫凄凉的日子。作为新教徒,在极度痛苦下,露西去了天主教堂,将自己的痛苦诉说给神父听。这也是夏洛特真实经历。书中没有写出她说了什么,但我不禁猜测露西诉说的正是夏洛特心中的痛苦。但夏洛特知道自己不应该写,更不能写,于是就略略带过。在回学校途中,露西在风雨中晕倒了,机缘巧合被约翰大夫救了,并送至自己家养病。读者此时才看到,约翰大夫是当年的格雷姆,但其实露西自己一早就猜到约翰大夫是旧日相识。《维莱特》其中精妙之处就是,露西知道的事情,并不完全、立刻向读者坦诚,她的克忍和收藏心底的性格就更加明显。读者常常要猜,有时被蒙在鼓里,必须要用尽机智去摸透露西,可是永远摸不透。
慢慢地,露西对约翰大夫滋生了爱情。她承认约翰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有些随性、自恋和轻浮,可是她看到他最真挚无私的性情,看到他良好的品行。露西接受不完美的他、真实的他,可是约翰并不了解露西。约翰一开始喜欢的是范肖小姐,一个漂亮可是肤浅自私、卖弄风情的女学生。约翰曾一度将范肖想象成天使,直到在戏院发现她的势利。后来约翰喜欢波琳娜,这也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女子。约翰爱好美,可是露西并不美。露西深知道自己的爱无望,也把自己的感情藏得深之又深,将人生目标转移到开一所学校上。
在绝望中,露西心中呼喊:
“鼓足勇气吧,露西斯诺!只要你现在自我节制,克勤克俭,一步一脚踏实地努力下去,人生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千万别冒冒失失地抱怨这样的目标太自私、太有限,缺乏兴趣;心甘情愿地为独立自主而努力奋斗吧,直到取得成功,证明你有权力追求更高目标为止。达到那一步以后,难道我一生中就没有别的东西—没有一个真正的家—没有比自己更宝贵的东西……?”
没有人发觉她内心涌动的热情、希望与失望,只有那个怒气冲冲、说话刻薄的保罗先生--贝克夫人的表弟、学校的老师头头。接近尾声时候,才展现保罗对露西的爱,可是之前,两人更多是似友似敌的关系,有一点点《傲慢与偏见》里面达西与伊丽莎白的关系。
保罗是个个子小、皮肤黑的男人,外表已经不吸引,奇怪性情就更添露西对他的回避。可是慢慢地,露西看到这个男人不惹人喜欢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善良奉献、充满热情和生命力、纯真无暇的心灵。最重要的是,保罗接受同样不惹人喜欢的露西,而非约翰那样,爱青春和美丽。两个美好的心灵,可以透过层层伪装、遮掩和克制,向对方靠近。
就在他们冲破层层阻碍,快接近幸福的时候,命运又一次令露西失望。结尾没有明写,可是读者能猜得出,保罗是在回程葬身大海,相爱的人不得善终。作者看似轻描淡写地用寥寥几行和“再见”来结尾,但其实写到这里,作者已经忍受不了极大的痛苦和生活中的失望。
从苦难走向苦难,有些人含泪播种而不得收获;寒冬永远在这些人身上挥之不去。作者透过露西表达了不得脱离苦难的失望,可是她不怨恨任何人,任何人都无罪,她悲苦地向着天空,苦笑这是命运。露西在寻找幸福之路上,总是充满人为的阻扰。人为的阻扰可以克服,但是力量无边的命运之神,尽管用尽气力去斗争,也未必会获胜,假如有一点点幸福,那就是天神的怜悯。
生活安逸的人,可能不会喜欢这部作品;但是对于那些同样经历过挫折和苦难的读者,这部看似阴暗的作品反而能共鸣出和谐的音符。幸福不可强求,天命总在左右;但是用尽力气去争取,最后是无悔,并明白痛苦是必须用一生去承受。
“有必要时不时地勇敢正视我们的人生帐目,诚实地结算它。谁要是在结算这笔帐时对自己说谎,将痛苦记在幸福帐下,那他就是一个可怜的自欺欺人的人。痛苦就叫做痛苦,失望就叫做失望。用果断的笔,刚劲有力的字体把两者如实记下来吧。”
via 且行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