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是《老友记》忠实观众,想必你也知道上周末的事了。当我们兴冲冲地跑去各大视频平台观看正版引进版的《老友记》,却发现主角密切相关的同性恋剧情被删除了,和性有关的台词背“净化”了……一系列的操作让剧迷的期待都变成了泡沫。
来自国外的书影音作品被引进后,翻译就像一个连接观众、读者的纽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了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作品的内容和精神,也关系到了是否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等方面。很显然,引进版的《老友记》十分令人失望。
如果遇到了同时做到了信、达、雅的译者,便是我们的幸运。比如,近年来有一本现象级畅销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原名为《Educated》,直译为“受过教育”。
编辑部通过作者的观点与成长经历发现了《圣经》对其的重要性,并结合原版书封面,经过与作者的长期沟通后,最终选择了出自《圣经》诗篇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作为书名,而这句话印证了作者逃离原生家庭、通过教育飞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当然,《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本身就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而译名带领它飞向中国读者群,将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的人生经历与中国万千读者联系在一起,产生无数共鸣。
然而,如果有些作品的翻译连“信”的标准都无法达到却被推出了,这不仅涉及到了翻译的技术问题。类似引进版的《老友记》,丢失重要信息的不当翻译反而会让我们离作品越来越远。
说到与原书名相去甚远的译名,我首先想起了《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原书名为《Does Santa Exist?: A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直译是“圣诞老人存在吗?:一个哲学研究”,作者从“圣诞老人”的疑问出发,进行了一场涉及逻辑、宗教、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形而上哲学讨论,探讨了本体论问题和人生的意义。
我猜测这个版本的译名可能是源自于本书第一章第一节的标题:“本节标题无法描述本节内容”,尽管直译与原作更贴切,我也不得不承认这个看起来有点怪的书名确实能够引起一些注意。而由于作者是美剧《生活大爆炸》的编剧,中国台湾版本的译名《哲学大爆炸》也能看出来是想要在宣传方面获得关注。
最近还有一部被热议的改编自自传小说的英剧《疼痛难免》,原书名为《This Is Going to Hurt: Secret Diaries of a Junior Doctor》,如果不是网友提及,我甚至都没意识到这本书早已被引进了,因为它叫《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颇有噱头的译名既吸引了一些眼球,同时也劝退了一部分的读者。
看过剧或者看过英文原版书的朋友们都知道,剧中主角是男同性恋并且已于伴侣结婚,而引进版图书却直接把伴侣翻译成“女朋友”,因此,有先看了这本书的读者在社交媒体上反问作者(主角本人)为什么剧集把主角的人设改为男同性恋?
当《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的翻译引来一众读者在豆瓣留下纠正与疑问的声音,自称为该书编辑的用户还质疑字幕组将剧译为《疼痛难免》“对该剧的传播没有帮助”,这其中的落差是什么原因呢?当读者想要获得最贴近原作的内容,难道出版社、编辑等方面更重视图书的行销与传播?还是说作者、主角的LGBT身份事关图书版号的申请以及种种审核,于是只能出此下策?
被译名“耽误”的书并非偶然的个别情况,像最近有一本新书名为《成为母亲的选择》,其实原书名为《Regretting Motherhood: A Study》,直译是“后悔成为母亲”,副标题是“一个研究”。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通过长期追踪采访二十三位后悔生育的母亲,探讨了身为母亲的情感世界、生养过程中遇到的矛盾、母职冲突等话题。
不难看出,正因为我们大环境现阶段的主流声音是“不生孩子一定会后悔”、“为母则刚”等,因此,引进版的译名回避了当女性可能会后悔生育的事实。
虽然这个译名与内容并不矛盾,的确是研究了女性成为母亲的选择,但有避重就轻的嫌疑,隐去了原书名中的否定色彩,也隐去了女性的生育成本,成为母亲的痛苦是不可说的,正如《基层女性》一书曾提到,“很少有人考虑过女性生育成本。”
其实,这些又何止是翻译的问题呢?种种原因使得书名或书中内容被隐去、被改动的部分是不被允许讨论的议题,不能简单地将翻译中的回避都归咎于编辑、出版社。表面上看是书名几个字的翻译,书中内容某几个情节被删除,但这背后可能是渐渐收缩的中文世界内容范围。
此次引进版《老友记》的翻译和删改所引起的风波,还让一些中国观众想起了《请回答1988》中的宝拉,同样由于翻译的问题,隐去当时韩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背景,导致一个重要角色的人设前后不相符,观众失去了真正理解角色的机会。
诸如此类的问题说轻了是影响了我们的阅读、观看、欣赏的体验,说严重了就是我们将会活在一个被屏蔽的世界,能够获得的信息是所谓“纯净”、“无害”的,但我们也因此失去了一个本该丰富多元的世界,失去了宝贵的理解力、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