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外滩正秘密蓄谋着一场特殊计划。
△从浦东方向反观上海外滩
8余位外滩夜景照明国际研讨会的国际设计师聚集在黄浦江上的一艘船内,从浦东方向反眺上海外滩。他们希望可以对外滩23栋英式建筑的灯光照明进行改善,让游览者有更好的观赏体验。
Paul Traynor也是船上的参与者之一。
而在奔赴上海的两周前,Paul Traynor正在深圳MINDPARK创意大会2018的演讲论坛现场,就“光之经济”的话题与中国观众进行分享。
身为专业的照明设计和咨询机构 Light Bureau创始人,Paul Traynor曾为欧盟总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汉诺威广场和莫斯科市的Aldgate公共区等核心景区做过环境灯光规划和设计。
我知道一听“专业”、“照明”等词,一定会有读者大呼“太专业太生涩!”
不捉急。在了解Paul 关于“光之经济”的深入见解之前,先通过一个直观案例,来听听这位穿着蓝衬衫的英伦绅士,为我们娓娓道来“如何用光点亮整条泰晤士河”的浪漫故事。
△二战期间,为防止普特尼桥被德国轰炸,桥身被涂成泰晤士河的蓝色,从而巧妙隐蔽。 Light Bureau在设计旺兹沃思桥时,还是选择以蓝色为主题,把蓝色灯光融入泰晤士河当中,以尊重它的文化。
城市整体规划对灯光设计有多重要?
Paul认为,光作为一种能源,不仅节能环保,还能带来更多美感。它可以把经济、审美等诸多元素结合在一起,创建一种全新模式。
在 Light Bureau做过的诸多案例中,城市整体规划都被放在了前置且重要的位置。这种规划大到楼宇建筑,小到街道、公共广场。尽管规划设计中有很多细节, Light Bureau也会对整体系统进行重视——在已有城市系统架构上进行规划,而不是完全打破。譬如2020年冬季奥运会的主办国挪威,它有很多冰场,于是在挪威做灯光项目就需要充分考虑它的当地资源。
整体规划有多重要?日本天皇就以规划京都的失败经历给你做了个负面案例。尽管从当时看来,灯光设计更显现代,但他所有的规划都是线性规划,按照条条框框进行设计,最后才无疾而终。
再看法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法国政府就把灯光作为一项市政工程来对待,围绕整个巴黎周围的灯光环境进行城市规划。当时就有很多人意识到:灯光不仅能帮助城市照明,还能成为城市地标。(巴黎:不好意思,这是一个拥有埃菲尔铁塔城市,该有的觉悟。)
△上世纪60年代的巴黎
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 里昂又加大了灯光规划力度,与Light Bureau达成合作。此阶段的灯光规划不仅要考虑当地特色,也对国际化整体趋势进行了整合。
每至夜晚,华灯初上,里昂的市民纷纷走到室外,观赏这些漂亮的灯光,黑幕下的里昂在灯光的装饰下呈现出独特的城市气质、风貌。每年的里昂灯光节,也吸引着400多万游客前往参观,拉动了经济增长。当然,这些灯光景象并不是单纯为装饰而造,在当地还有超过40万灯光使用者,Light Bureau的很多灯光设施都与当地其他公共设施进行了整合。
△上世纪80、90年代的里昂
以这一正一反为例,Paul向我们论证了,任何一个灯光设计项目都不是凭空而起,而是置于缜密的整体规划之上。除了整体规划外,我们还要明确灯光设计究竟为谁而做?有些是为了旅游业、有些是为了公共照明功能。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Pual认为,灯光设计要为大自然而做。
一个误区:大部分城市光污染并非由特定的灯光设计引起
如何看待城市光污染、灯光设计平衡问题?Paul有话说。
“大部分城市光污染都是由大众照明引起,而不是特定的灯光设计或照明的景观设计。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街灯的使用有问题的。(他们用的是有高辐射的灯光,这种灯光辐射范围从地面一直延续到天空,这就是所谓的光污染来源。)我们现在也在做很多功能照明,既要满足对照明的需求,同时也要想办法控制过度的光源污染。我们需要在城市规划时对和光设计做前期规划。此外,也要保持开放心态——灯光设计得好,不仅有助于城市景观提升,对我们交通等也有带动作用。”
在Paul分享的案例中,位于格林威治的Optic Cloak灯光装置就印证了上述观点。
设计师利用不同尖胶,一点一点组合出整体的建筑外观,通过这种几何图形拼接的方式,让大家看到不同的光线折射、反射效果。与此同时,还在这些建筑材料内部嵌入灯光,到了夜晚,这个灯光装置的整体展示效果就显得格外惊艳。不仅成为当地一个设计感十足的地标,它对材料、自然光线、电力能源的合理利用更是令社交媒体赞誉有加。
光之经济——光在哪儿,聚集的经济、人口的红利就在哪儿
Paul 就深谙光之经济的奥义,甚至连北极圈都不放过。
说句实话,要想在人口还没北极熊多的北极圈做灯光特效,难!毕竟那儿除了屋子低矮的木质屋子,就没有其他惹眼的建筑。除此之外,变化多端的极地气候,也为灯光设计的整体规划带来一定困难。于是,Light Bureau需要根据当地现实情况进行调整,从而得出具有地区特色的方案。
Light Bureau尝试在此地植入些标志性的特色,譬如在地上打一些低矮的木桩,以便做些灯光特效。低矮的灯柱有助于让人们靠近灯源,更近距离感受灯效。
介于北极圈存在极昼极夜现象(这也就意味着有半年的时间这些路灯都派不上用场),Light Bureau 在木桩内嵌入WiFi、缆线,以供电动车充电,减少了碳排放;降雪天气,就充分利用积雪本身反射的亮度来照明,关掉木桩灯光。
好了。在学习完上述大段Paul关于灯光设计与规划的专业见解,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真的……很生涩。
Paul也在分享的最后坦言:想要做好灯光设计,光理解灯光设计远远不够,还需要大量而丰富的知识架构来支撑,这样才能在设计上更好地理解和认知。比如你要考虑到用户深层次需求——用户如何设计空间、使用空间?城市整体规划需要储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如何做好景观设计等等。
“有时候你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才能一步一步通过小设计影响到大的城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