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或聊天,总有一种方式能治愈你的emo | Shall We Talk

刚刚过去的周末是世界读书日,我从没在一天里收到过那么多条线上读书/课题讨论/读本会的直播分享。而机智如我们选择“错峰出行”,在上周四搞了一次TOPYS编辑部的线上「读书疗愈会」,疗着疗着,发现有点变「聊愈会」。于是就有了这一次「shall we talk」回顾。
我们做这件事的初衷是相信读书这件事具有一定程度的安抚功效,如同我的同事鲸鱼所说,无论外部世界怎么变化,摆在你眼前的文字作品不会改变,于是它可以变成你心理上那个恒常稳固安全的避难所或安全屋,当你被厌倦了疲惫了,它可以提供一个休憩喘息之地。
如果往更前面追溯动机,难免会说到疫情和隔离。疫情是一个契机,让我们原本看似平稳的物质精神生活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异常波动,其实更细小的随机波动何尝不是每天都在发生?那些别人察觉不了的emo时刻,可能连自己也未必说得清emo的原因,只是一种如影随形摆脱不掉的感觉。
所以,我们其实一直需要书籍,需要这种帮助自己跳出生活,或者从另外的视角审视生活的介质。
假如你错过了我们的分享,也没有关系。喏,干货都给你整理好了。
 

出场编辑:

治愈达人——鲸鱼🐳

沉思者——子君💜

emo专业户——🦉
 


小说:

 

#01《素食者》 韩江 

推荐人:鲸鱼🐳

80后韩国作家韩江是亚洲首位布克文学奖得主。我最初关注到这本书的时候,它是被打上了女性主义标签的,但我发现它其实也很适合疫情之中的我们。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女性因为做了一个梦,从此就不再吃肉,变成了素食者。又因为吃素这件事遭到身边人的反对,造成一系列针对她的孤立和隔绝。虽然讲的好像是女性在社会上经常遭遇的境况,但我却联想到我们现在的处境。比如说有的人会因为自己的流调结果而产生耻感,因为核酸结果对周边的邻居产生内疚感等等。

书的主角只是因为不吃肉这件事情就被区别对待、被分类,其实我们现在生活的每一天好像也如此。是不是我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选择,从饮食的习性到婚恋的观念而被粗暴地归类呢?或是,你在城市中留下的每一个足迹,都会成为你被大数据分类的一个理由?我相信很多人会在这本书里找到和自己当下生活的共鸣。 

 

#02《一日三秋》 刘震云

推荐人:🦉

那个写《一句顶一万句》的刘震云64岁了。前段时间看他的采访,他说自己一生最遗憾的事是没能成为一个数学家。好险,他的遗憾让我们这些读者不必遗憾。因为有了作为小说家的刘震云,才有了他笔下的延津,有了他作品里那些渺小平凡却又鲜活动人的角色。

《一日三秋》里,刘震云用家乡延津一个古老的传说串联起两代人的故事。县豫剧团的当家花旦樱桃嫁给了和她一起演《白蛇传》的“法海”,夫妻拌嘴后樱桃上吊自杀,“法海”带着年幼的儿子赴武汉打工,变成魂魄的樱桃附身到一直对她暗藏情愫的“许仙”身上,要挟他带“魂”寻子。另一边,樱桃的儿子明亮却因为母亲这两次任性的选择,人生轨迹遭到彻底改变。

《一日三秋》的刘震云似乎更加从容,戏谑,流畅,但那种抓住所谓底层人物身上的温暖坚韧和智慧的笔力长久不衰。这个世界当然黑白掺半,有美好有残酷,看见什么有时无法左右,但记住什么,却是你的选择。

 

#03《猎人》双雪涛 、《仙症》郑执《夜晚的潜水艇》陈春成 

推荐人:🦉

为什么推荐这么多小说?

大概因为某种程度上故事构成了我精神世界的“安全屋”。每个难以承受或不愿再承受的当下,我宁愿逃进别人的故事里。那些和现实有一定距离的时空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保护,它类似于另外一个你可以喘息的空间,你的情绪某些时刻可以在小说里面的人物身上得到一种宣泄。

为什么一下子推荐三本八零后小说家的作品?

同一时代的小说家的作品放在一起读,更有可能形成对比和互文。双雪涛的冷峻肃杀,陈春成的瑰奇幻想;郑执的魔幻东北,陈春成的岭南竹峰;当你钻进去再跳出来,你会暂时借得一双异样的眼睛观看习以为常的周遭世界。而这也是阅读的乐趣之一。 

 

#04《厨房》吉本芭娜娜

推荐人:鲸鱼🐳

说到“安全屋”这个话题,我就会想到日本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厨房》。它是一个短篇小说集,其中有一篇就是讲女主角的奶奶去世了,她跟奶奶在奶奶家的厨房留下了很多很温暖的回忆,所以厨房空间本身对于她来说就是一个安全屋。

这本书我记得是在我初中的时候买的,到现在为止,无论我搬家去哪里,都会一直带着它。就像我刚才形容的,无论是我自己无聊、焦虑,或是需要治愈的时刻,就会重读这本书。它其实是一本很薄的小书,如果你也是现在没有办法读比较深奥的东西的话,这本风格轻松,温柔且疗愈的小说,可以尝试去读一下。

 

非虚构:

 

#01《与神对话》 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推荐人:子君💜

这样一本听上去“神叨叨”的书可能比较少有人去看,但是我无数次觉得自己很焦虑很迷茫的时候,都会去看这本书。

我个人定义这是一本比较生活化的哲学书,它有三卷,每一卷它都会有一个主题,从个人生活、到世界、到宇宙,用一些比较简单的例子和逻辑,让你觉得可能这个世界就像是一场游戏,你怎么选择去看待你的人生,它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道理说来很简单,你怎么去想象你的生活,它就是什么样子的,你悲观也好,乐观也好,它都是境随心转。

比如这位作者,他曾经是一个失败的创业者,又经历了4次失败的婚姻,最后差点车祸死掉。但他就是在这样极端的打击下,据说和神发生了一场对话。我个人是不太相信的“与神对话”的实指性含义,但我觉得这应该是他对自己经历了种种磨难后对人生重新审视的一种隐喻,这本书也是他生发出来的一种感慨。

如果你现在比较迷茫,比较焦虑的话,不妨看一下这本。 

 

#02《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刘擎

推荐人:子君💜

刘擎在这里面提到一个问题是我非常感同身受的,即现代人为什么老是发生精神危机。他给出的答案是因为现代人失去了信仰的依托,过分地依赖理性主义。然而理性这个东西你看似是最理想的思考工具,其实它是永远无法给你标准答案的,你没有办法判定什么东西对你才是最好,而人只要不断地去追求和追问真相,就会陷入自证和空虚。在一部分哲学家看来,人生本来也是无意义的,你要不断地去给自己设定一个意义,但这个意义也随时可能会被你推翻。

如同平行宇宙,如果你相信你的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可以由你创造的游戏的话,凡事其实都可以往好的方面想。我觉得不管它真实与否,至少在当时当下的环境下,它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03《呼吸》杂志

推荐人:鲸鱼🐳

《呼吸》系列原本是一套英国的杂志,它被定位为是一本身心正念杂志,其实是跟心理学有很大关系的一套书。但我个人的感受是,它更像是一本生活方式杂志,每一期会有不同的主题,如孤独、焦虑等,每一期都会聚焦一个我们现代人比较关心的问题,探讨如何用心理学的方法或者思考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比如说第四本「珍惜日常的光」里面有讲到,当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周围的环境或是正身处困境的时候,生活中一些微小的光都能给予我们治愈的力量。我想起自己的居家时刻,可能每天接触到的负面的东西很多,但是你偶尔看一眼家里花花草草的那种生机勃勃,也会有突然被治愈的感觉。

每个人生活当中其实都有很多这样的微光时刻,这本杂志能提醒大家去发现这些时刻,去寻找自己的微光。

(一个悄咪咪的小广告:未知商店有售哦)

 

  来自评论区的不完整种草记录:

1、《流动的现代性》齐格蒙特·鲍曼

现代性最大的特征就是像古典时期那种相信明天会更好的信念,在现代其实已经不存在了,这就只是一个假想的神话而已,我们每天都是在不确定,在流动的状态下,其实我们每个个人、每个个体能够做的也就是抓住当下的生活而已——主持人罗兰小姐姐

2、《秋园》、《我本芬芳》杨本芬

!!!一读就停不下来,内心情绪汹涌到不行——场外援助傅悉汀

3、《天空的另一半》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雪莉·邓恩

4、《草坪的复仇》理查德·布劳提根

布劳提根,永远的神——神秘读者;我看过他的一本诗选,就会觉得他太会比喻了,文案工作者应该可以从他的诗歌里找到很多灵感,我反正深受震撼。——和读者发生共鸣的鲸鱼🐳

5、《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庄祖宜

平常可能我们所谓正常生活的时候,会忙于工作通勤什么的,没有太多时间去关注吃进嘴巴里的食物。有一个说法叫 you are what you eat或者是you are what you read,就是你所吃或者是你阅读的东西造就了你这个人。我们挑好的书去阅读,挑干净的食物去吃,也是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的一种表现。——和读者发生共鸣的鲸鱼🐳

 

非常遗憾,当天评论区里热烈的互相种草没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但我们还是惊喜于大家是实实在在地读过好些书呀,如果有下次的话,期待你们放下羞涩大胆开麦~

 

世界读书日 小说 非虚构 疗愈
读书或聊天,总有一种方式能治愈你的emo | Shall We Talk
阿诚。
2022-04-25 10:03:16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谁家的“坏”小猫?居然登上了宜家的新广告
第一批用AI做设计的人,把它玩出了多少花样?
为什么是史铁生,成了当代互联网嘴替? 丨灵感手抄本
“春天”的意思是:我们该见面了丨太阳底下
喂!别扔那块吊牌!
宜家什么都能收纳,包括你的电脑桌面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